碳循环饮食法
减脂饮食痛点
- 糖原:高训练强度 + 低碳 会导致糖原不足,影响日常状态
- 胰岛素抵抗和腹部肥胖:高碳 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,腹部顽固脂肪减脂不顺利
- 依从性:饥饿感会导致依从性下降
- 瓶颈期:原因是摄入等于消耗
- 运动适应:运动适应会导致随时间推移,同时间同强度的运动消耗的卡路里减少,发生很正常,可以从量、强度和模式三方面改变突破
- 脂肪丢失导致体表面积下降:随着脂肪丢失,体表面积下降会导致基础代谢下降,属于正常现象
- 瘦体重丢失体表面积下降
- 瘦素下降: 瘦素抑制食欲、增加代谢、增强脂肪分解,体内瘦素水平会随碳水摄入量降低而下降,也会随食物摄入量降低而下降。最终导致基础代谢下降
- 营养不良甲减:脱发、畏寒、嗜睡、疲劳
碳循环可能有效的机制
- 胰岛素敏感性可能会上升
- 低卡+低碳饮食 → 升血糖激素 ↑→HSL 激活 → 减脂通道打开 → 酮体 ↓、乳酸 ↓、瘦素 ↓→ 开启 HSL 抑制 → 减脂通道关闭。碳循环来往复这个过程
- 瘦素,即通过高碳提升瘦素水平
- 适应性产热,碳水转化成脂肪不是十分容易,需要先转化为能量,即产热
- 瘦体重
- 依从性
日循环具体操作
步骤 1:设定热量
计算基础代谢热量 TDEE 总消耗,假设客户体重 60kg, TDEE 为 1800,设定 500 热量缺口,最终吃 1300
步骤 2:设定高碳日
高碳日碳水系数计算
- 不运动人群:2 g
- 1 小时中等:2 ~ 3g
- 2 小时中等:3 ~ 4g
- 2 小时以上中等: 4 ~ 5g
- 耐力运动员: 6 ~ 10g
假设是 1 小时中等运动系数 3,3 * 60 = 180 g
高碳日碳水比例计算
高碳日碳水百分比为 60% ~ 65%
碳水化合物:蛋白质:脂肪:6:2:2
即 1300 * 0.6 / 4 = 195 g
步骤 3:设定中碳日
中碳日碳水比例计算
中碳日碳水百分比为 50%
碳水化合物:蛋白质:脂肪:5:2:3 或者 4:3:3
即 1300 * 0.5 / 4 = 162 g
步骤 4:设定低碳日
低碳日碳水比例计算
低碳日碳水百分比为 40%,或直接 50g 生酮,蛋白质和脂肪合理即可
即 1300 * 0.4 / 4 = 130 g
步骤 5:设定食物种类
营养结构和营养素均衡
步骤 6:设定进食时机
碳循环最好的使用方式是配合力量训练
举例:(主要的点是把高碳放在大肌肉群训练日,碳水最多一餐放到练后餐)
- 周一:胸 中碳
- 周二:腿 高碳
- 周三:背 中碳
- 周四:休息 散步+低碳
- 周五:肩 低/中碳
- 周六:腿 高碳
- 周日:休息 散步+低碳
周循环具体操作
配合波状分期训练效果最佳
先 1~2 周高碳拉回代谢,后正式进入周期
- 第一周 65% 1RM * 15 组 高碳
- 第二周 85% 1RM * 10 组 中碳
- 第三周 75% 1RM * 12 组 高碳
- 第四周 90% 1RM * 3~5 组 低碳
- 第五周 低碳(小重量大容量 or 散步)
...往复
高中低碳水计算参考日循环,不同点是日循环以周为单位循环,周循环以 5 个周的大周期为单位循环
不同比例差异
碳循环相关专业研究很少,大多是实践经验法,有很多种比例设计,每个人可能适用的比例不同,需实践调整,下面描述了一部分比例特点
622 高碳
- 60% 碳水
- 20% 蛋白质
- 20% 脂肪
622 高碳优点
- 糖原充足
- 低血糖概率下降
- 耐力提高
- 增肌效果好
622 高碳缺点
- 降低胰岛素敏感性
- 减重最慢
622 适合人群
- 运动减脂者
- 碳水爱好者
622 不适合人群
- 胰岛素抵抗
- 代谢综合征
442 高蛋白
422 高蛋白优点
- 保护肌肉
- 食物热效应高
422 高蛋白缺点
- 骨质疏松人群不友好
- 肝肾代谢压力
325 微生酮
325 微生酮优点
-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
- 减重快
- 前期减脂快
325 微生酮缺点
- 酮流感
- 酮症
- 肌肉流失
- 瘦体重下降
- 暴食风险
- 依从性差